close

今天馬總統就職典禮上要演奏的是--柴可夫斯基   1812序曲, 來看看這首曲子的介紹吧!

 1812序曲是為了紀念俄國戰勝法國拿破崙的產物,
不過作者柴可夫斯基卻對自己的這首作品,評價不高。


音樂會裡,樂手最怕演出時「放炮」,
不但有失專業,還會得到不光彩的噓聲…
但是,有一首樂曲,
樂團不但能盡情「放炮」,聽眾對於「放炮」更是期待!
越是砲聲隆隆,越是掌聲熱烈!
這就是柴可夫斯基的「1812序曲」!

為了紀念在西元1812年,俄國大勝法國拿破崙的一場戰役,
柴可夫斯基於1880年寫下了這部作品,並在莫斯科工藝博覽會首演,
此曲利用俄、法兩國國歌的勢力消長,分別代表兩軍的激烈戰況,
首演時不但加入了真正的軍樂隊,還實際發射加農炮!
種種「身歷其境」的音樂場景,總是讓聽眾激動不已。
能夠從音樂中一次次感受到「勝利」的快感,
正是「1812序曲」廣受歡迎的原因!

不過,據說柴可夫斯基對這首「剪輯及加上特殊效果」的作品,並不滿意,
而且認為這首慶典音樂,沒有藝術價值。
雖然後來許多樂迷並不同意柴可夫斯基的上述觀點,
但是法國人卻頗為贊同!
因為「馬賽進行曲」,怎能被拿來消遣?

一般人總是認為古典音樂非常嚴肅,只能在室內演出。
不過,您可別小看它在戶外的威力!

 

其實古典音樂早期的許多靈感,
都是來自戶外,
例如弓弦樂器來自於人類打獵時的弓箭;
管樂器和敲擊樂器,
也早就被運用在軍隊作戰
及行進時的訊號傳達。
所以,簡單地說,
古典音樂其實是在戶外誕生的,
或者說,
它根本就是來自於人類的生活。

在「音樂廳」的概念出現之後,
古典音樂仍然活躍於戶外。
文藝復興時期,
貴族在庭園宴客時,
會安排小型樂隊演出。

到了巴洛克時期,
德國作曲家韓德爾,
更重視戶外演出的聲光效果。
在他的作品「水上音樂」和「皇家煙火」中,
他除了加強銅管樂器和敲擊樂器的編制,
更加入了煙火的視覺效果,
目的是為了在戶外慶典儀式中,彰顯統治者與民同樂的效果。

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「1812」序曲,則是另外一個例子。
一直到現在,許多人在演出時,都會安排加農砲、煙火,
實彈射擊,虛擬法俄戰役,拿破崙戰敗的情境。

不過,很重要的是在安排這些聲光效果時,
時間、速度、音量、畫面,必須和音樂完美配合。

有空時,不妨去台北101大樓戶外的噴泉水舞廣場,
去「看」一下韋瓦第 小提琴協奏曲「四季」的視覺動態,
比較一下和「聽」音樂時,有什麼不同。


PS.以上資料取自愛樂電台電子報第<151期>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吳老師教學紀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